国产欧美国产精品第一区,国产一区二区免费在线,久久怡红院国产精品,欧美色综合图区

Skip to main content
 首頁 » 習俗

沙地的一些風俗

2021年07月01日 18:47:2212


風俗習慣

海門地處長江下游北岸,系沖積平原,其土地漲坍不定。從后周顯德五年(958年)建縣到康熙十一年(1672年)的714年間,原有土地幾乎全部坍光,僅剩一個鄉(xiāng)及2000余人寄居南通。此后在乾隆三十三年(1768年),重建海門直隸廳至今,即從建縣至今1150年間,曾兩次建縣(廳)。居民大多來自江南各地,少數(shù)則從北部南遷。為此,海門具有顯著的移民習俗及其形成獨特的移民文化。

首先談住房。海門先民初到墾區(qū),首先就地取材,搭建環(huán)筒舍,也叫滾龍廳,形似窯洞。用蘆葦扎成把子,彎曲成長半園形的環(huán),兩端埋入土中,在兩端的環(huán)中間立一柱子,柱頂橫一竹子為梁,上面蓋稀眼笆,笆兩端著地,四周圍以蘆葦,上蓋稻草即成。

此后土地逐步成熟,一般居民住草屋,有三架、五架的,用蘆葦打成笆,笆與笆之間也連起來作成墻壁,連接處,特別是屋的四角,都用竹箴絞牢,切忌用鐵絲,以防萬一失火,竹箴一折就斷,可以及時逃生。條件較好的人家蓋磚瓦屋,墻壁有的是單磚疊成,有的仍用蘆笆,并不十分牢固,一般用三四十年就可以了。

砌房前一般在屋后開一個池塘,俗稱宅溝。池塘泥土堆砌作為屋基墩,以防水患。富裕人家,左右或前后都開溝,稱為三廳宅溝、四廳宅溝,門前設吊橋或留一泥壩,俗稱“富門壩”。宅溝水可以飲用、洗衣服、淘米洗菜等。溝里養(yǎng)魚、養(yǎng)鴨可以改善生活,有了宅溝還可防火。

其次談生活。開墾初期,移民煮飯采用的是“行灶”也叫“泥涂灶”,即用一個陶器,似缸,底尖小與一般灶的鍋膛相近,口與鍋的大小相配。晴天移置舍外,雨天移入屋內(nèi),非常方便。有了固定的房屋后,即用磚頭砌灶,有獨眼、二眼、三眼的不等。

海門沙地人一般習慣一天三頓吃干飯,閑時也有早晨吃稀飯的。由于外出勞動,田頭較遠,常帶上高梁等粉做成的餅在中午田頭充饑,久而久之,就把吃中飯叫做“吃點心”了。

由于外出勞動,需要注意天氣變化,于是養(yǎng)成了清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看天,關心天氣變化。所以有“崇明人猜天,江西人識寶”的說法。

為了便于遷移,家庭組織比較小,子女結(jié)婚后,過了一個新年就要分家,獨立生活,各自當家作主,無后顧之憂。

再談祖墳。人死后入土3年,即開棺把骨頭拾起來,俗稱“拾骨頭”或叫“接骨頭”,也稱“二次葬”。將骨頭裝入一種似壇非壇,口與身一樣大小的陶器之中,俗稱“骨甏”,上面倒扣一缽頭,將頭骨蓋住,再用石灰漿封住接縫,不遷移的仍埋入土中;準備不久后遷移的可不埋,暫時置于原墳旁。貧困人家無地安葬,可置于路旁或岸邊。遷移時,人們可以肩挑,車推,十分方便。若原有土地需要賣掉,而祖墳無處安放,或暫時不遷移,其地可照賣而墳不遷,但要另立存墳憑據(jù),由買主交賣主執(zhí)存,憑據(jù)上規(guī)定墳地范圍,買主不得侵占,實際上即把祖墳寄存在原地。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