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欧美国产精品第一区,国产一区二区免费在线,久久怡红院国产精品,欧美色综合图区

Skip to main content
 首頁 » 習俗

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在跪拜上有什么區(qū)別

2022年07月07日 11:16:45180

一、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佛教,因此,都有佛教的共同特點,如承認四法印,皈依三寶,四眾弟子都按律部規(guī)定受戒,發(fā)慈悲心,抑惡揚善,以正見破除三界煩惱,追求解脫苦與苦因等等。

二、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,因此,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點,如利益眾生為目的的菩提心,受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,以六度修?;圪Y糧,成就佛陀色法二身,以無二正見破障,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邊涅盤等等。

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點和大同中的小異。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:

一)、藏傳佛教是顯教菩薩乘和密教金剛乘合二為一的教派,而漢傳佛教是大乘顯教。唐代雖然譯過一些密經(jīng),但都屬下部密,而且早已絕傳。有人將凈土宗劃為密宗,但從教義上衡量,這種觀點恐怕難以成立。藏傳佛教四部密法俱全,但藏傳佛教獨有的密法是無上密,所謂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無上密中才有,因為下三部密中雖有多種成就的修法,但都沒有幻身和光明識的修法,而即生成佛卻離不開這兩種雙運成就。

二)、藏傳佛教各派都以龍樹中觀見為主,雖然各派對中觀二諦義的理解方面有千差萬別,但沒有一個尊唯識見者。唯識學研究只是為了從反面認識中觀真理。

漢傳佛教早期的天臺、三論、華嚴、禪宗等教派都持中觀見,唐玄奘師出唯識宗門,故在東土弘揚法相唯識學,對唐以下的漢傳佛教影響極大;六祖《壇經(jīng)》解說事理契合中觀,但后期禪家輕視經(jīng)教,雖言重理,但不學經(jīng)論而所得之“理”,也很難說清是什么樣的“理”。

現(xiàn)在的漢傳佛教大部分是凈土宗,凈土家認為:理深解微,末世斷惑證理甚難,乘佛愿力,往生凈土為易行之道,因此,不習中觀唯識之理,只誦經(jīng)典、佛號求往生。由于這些原因,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,在事理二諦的見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。

三)、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,由于各自所處的歷史文化、自然環(huán)境和信眾的生存條件、生活習俗不同,因此在飲食起居、典章制度、塔殿佛像的造型風格、信仰習俗、信眾的心理素質(zhì)等眾多文化內(nèi)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。

總的說來,藏傳和漢傳佛教之間雖然有以上這些不同點,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,在根本教義方面沒有什么不同,也就是說它們在本質(zhì)上沒有什么不同。不同點,只表現(xiàn)在非本質(zhì)的表面現(xiàn)象方面。
回答者:comelybaby78 - 經(jīng)理 四級 5-9 15:21
藏傳佛教拜佛

1. 拜佛的方式雙手并不貼合:
兩手合掌胸前表示向內(nèi)心自我反省,靜觀自己的內(nèi)心本性一切與諸佛相同,為什么仍然流浪于生死大海之中;拜佛時想象雙手捧著一個所求皆能如愿的如意寶珠。如意寶珠代表拜佛的人的自心,當自心一切以大眾的福利為福利,不存一點私心時,就是菩薩的行為,一切所求一定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幫助。
2. 拜佛時雙手先放在頭頂上:
表示今生要學習諸佛的慈悲行為愿力,臨命終時要直接投生西方凈土,直接拜 阿彌陀佛為老師,快速而直接的修行到到與 阿彌陀佛相同的境界后,趕快回來幫助大眾,不要再在生死輪回中隨業(yè)力流轉(zhuǎn)不停,痛苦不堪。
3. 拜佛時第二步是將雙手在額頭,嘴唇及心口上各碰觸一下:
表示洗凈自己所做的,所說的,所想的不當言行。并且將自己所做的,所說的,所想的良好言行的功德,獻給自己的上師與諸佛菩薩,感謝他們生生世世不停止的教導大眾如何作人做事,一步一步的帶領我們的心向更高的境界升華,從凡人一直到我們成佛。
4. 拜佛時第三步是彎腰后用雙手在地上滑行直到身體貼地:
此時拜佛者觀想雙手十指表示菩薩修行中的十種階段「十地」;四肢代表「慈悲」、「愛語」、「利行」、「同事」的菩薩渡化眾生的心態(tài)與智慧方便。額頭觸地表示自己發(fā)愿將以上述四種行為完成菩薩十地的修行,達到諸佛所證得的絕對十一地「完全光明地」的境界。
5. 起身時觀想四肢:
表示四無量心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,愿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,愿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,愿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妙樂,愿一切眾生遠離怨親愛憎常住大平等舍。





漢傳佛教拜佛:


1、兩手(十指并攏)合掌(斜向上)當胸,站于蒲團之前,兩足作八字式,

左右足跟距離約二寸左右,足尖距約八寸;
2、分右掌向下,按于蒲團之中心,左掌不動,兩膝跨開,跨于蒲團上;
3、以左掌按于蒲團之前左邊;
4、以右掌從中心移于蒲團之前右邊,兩掌相離六寸許;
5、以頭按于兩掌中間之蒲團上;
6、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(zhuǎn),手心向上(意在以兩手承佛足,故曰頭面接足體)
7、以兩手屈指翻轉(zhuǎn),仍按于蒲團之原處;
8、頭離蒲團由伏而起;
9、以右掌移于蒲團之中心;
10、以左掌離蒲團,置于胸前如和掌之狀;

11、以右掌用力撐起(兩膝同時離開蒲團),合于左掌當胸,此為一拜,至少三拜,多則以三數(shù)遞加,如六拜、九拜、十二拜等。



拜畢后尚有一禮,如世俗之作揖,名曰問訊,乃剛拜畢兩手合掌當胸時,即以所合之兩掌微側(cè)向下(是時鞠躬),放至近腹處。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內(nèi),疊成拳式,緩緩從下向上舉起與眉齊(是時已直其躬),在以兩手徐徐放下合掌當胸,手心向上,右手疊置左手之上,兩大拇指相連,此即大三昧印也(彌陀印即左手疊置右手之上,余與三昧印同),此為拜佛禮畢,頭要略一低而已,手便散開而退。

評論列表暫無評論
發(fā)表評論